今年8月,蘋果以市值3556億美元超越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,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。近日,蘋果發布了新一代iPhone,在其瘋狂擴張之際,蘋果曾標榜其“承諾確保最高標準的社會責任”,蘋果公司已然成為全球最受關注的企業之一。可如今看來,這些光鮮亮麗的外表背后,事實顯然與其承諾相距甚遠。
環保機構聯名直指“蘋果”供應商污染環境
2011年1月,環保機構“自然之友”組織和“公眾環境研究中心”、“達爾文”、“環友科技”、“南京綠石”等多家環保機構聯合發布《蘋果的另一面》,對蘋果供應鏈環境問題提出了一系列質疑,但蘋果公司一直沒回應。
今年八月底,這些環保機構又發布《蘋果的另一面2》,指其污染、毒害等問題一直“深深隱藏在其秘不示人的供應鏈中”。該報告公布了一份蘋果在中國供應鏈的污染地圖,曝光了27家蘋果疑似供應商,直指蘋果公司在中國的供應商存在巨大的環境污染問題。報告稱,“經過5個月的案頭和實地調研,我們看到了這個3000億美元市值的產業帝國的污染排放,正在隨其供應鏈的膨脹而蔓延,給當地環境和公眾健康帶來嚴重威脅。目前,多家蘋果的疑似供應商都是當地社區集中投訴的對象,因環境違法問題被立案查處的更是高達十余起。”
來自環保組織的“毒蘋果”拷問 環保組織11月赴美
此前,蘋果發布了《2011年蘋果公司的供應商責任報告》,大量的供應商被發現有重大環境違法行為,其中129個工廠中的80個去年沒有存放或妥善處理危險化學品;41個不回收或處置危險廢物,而按照法律的要求都應該處理;37個工廠未能監測和控制廢氣排放,不止10個工廠有廢水問題;63個工廠沒有政府主管部門要求的許可證,沒有文件審批的環境影響評估。
針對這份報告,環保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(IPE)主任馬軍認為:從披露出來的信息可以看出,蘋果公司對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介入很深,完全具備把控2、3層供應商環保問題的能力。由于蘋果的關鍵績效指標只考慮社會責任,不考慮任何環境責任,因此大大削減了蘋果公司對供應商在環保方面的要求。因此,“蘋果的責任不容推卸”
近日,馬軍表示:他已與蘋果公司的高管進行了技術性溝通,包括污染數據庫、蘋果對供應商的審核等問題。如果可能,11月初,中國環保組織將赴美與蘋果展開第一輪正式談判。
法律上的“無辜者”難逃社會責任
有網友為蘋果辯護發表觀點:“環保的責任是誰污染,誰治理,這些所謂的環保組織不去追查供應商的責任,倒去追查蘋果,不知道誰想整蘋果?”蘋果應不應該對其供應鏈的環境污染承擔連帶責任?
中國政法大學環境法教授王燦發表示:蘋果有責任,但不是法律責任。換句話說蘋果是一個法律上的無辜者,所以盡管蘋果對供應鏈多達137名中毒員工并沒有進行任何賠償,從法律上我們并不能對蘋果的置身事外進行指責。
北京大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博士王社坤認同王燦發的觀點。目前沒有明確的法律要求蘋果承擔連帶責任。但是,如果蘋果的供應商只為“蘋果”一家提供服務,實際上與蘋果自己的工廠沒有任何區別,那么在這種情況下蘋果應當承擔法律責任。但要證明這一點并不容易,對于蘋果來說,其連自己的供應商都以內部規則為由不予公布,要蘋果對外公布其對供應鏈的介入程度的難度可想而知。
盡管目前在法律上難以追究蘋果的連帶責任,但是蘋果仍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。供應商違規超標,不顧環境和工人的健康,其目的在于降低成本,賺取超額利益。而公開材料顯示,蘋果作為立于產業鏈高端的賣家企業,在利益分配格局中占有絕對的優勢。
蘋果這次深陷“污染門”事件,不由得讓人想起了上個世紀90年代那場聲勢浩大的抵制運動幾乎毀了耐克這個享譽全球的品牌,原因就在于耐克在全球的代工廠存在大量使用童工、虐待勞工、血汗工資等行徑。在最初耐克也曾表示那都是供應商的行為,與自己無關,但是這種態度引發了大規模抵制運動,幾乎讓耐克毀于一旦。蘋果目前情況其實與耐克當年事件大同小異,在IT產業,蘋果絕對是所向披靡,但是如果在供應鏈環境污染問題上處理不善,極有可能遭遇滑鐵盧。
(來源:中國環保設備展覽網)